7月14日,印度成功發(fā)射月船三號”探測器,如能成功將是世界上四個將探測器送上月球的國家,也是第一次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,意義非同凡響。
不過,因為火箭運力有限,月船三號不能直接奔赴月球,而是需要先繞著地球五次變軌抬升軌道,進入月球軌道后再五次變軌降低軌道。
根據(jù)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的官方消息,月船三號已經(jīng)完成了三次點火變軌,官方每次說成功,但并不樂觀。
月船三號的預計入軌高度為近地點170千米、遠地點36500千米,但實際上只達到138千米、36306千米。
要知道,卡門線(大氣層和外太空的分界)的高度就是130千米,飛行器接近這個高度會因為大氣層摩擦而不斷損失軌道高度。
第一次變軌后,月船三號的高度升至173千米、41762千米,但第二次變軌后,近地點抬高到226千米,遠地點反而略微降至41603千米!
就在剛剛,第三次變軌也完成了,但是ISRO并未公布具體數(shù)據(jù),只說成功了
如此看來,月船三號能否進入地月轉(zhuǎn)移軌道都是個問題。
就算后續(xù)耗費更多燃料達到預期軌道,最后留給登陸月球的燃料還夠不夠就不好說了。
祝好運吧!
其實,2019年發(fā)射月船二號的時候,GSLV-MK3火箭發(fā)揮超常,直接打到了4.5萬公里的遠地點,比預期高6000公里左右(這誤差也是醉了),多次變軌后奔赴月球,但這次表現(xiàn)完全不達標。
GSLV-MK3火箭重達640噸,但同步轉(zhuǎn)移軌道運力只有4噸,地月轉(zhuǎn)移軌道只有2噸左右,無法直接將載荷送往月球,才不得不多次變軌。
最離譜的是,GSLV-MK3火箭的兩個大型助推器都是不銹鋼外殼,空重就有50多噸,但熄火后卻不會立即分離,火箭不得不帶著100多噸的空重再飛19秒,極大地影響運力。
顯然,印度尚未成熟地掌握助推器分離技術(shù)。
(舉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