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長之家(ChinaZ.com) 11 月 9 日消息: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、被譽為「人工智能教母」的李飛飛教授,在人工智能領域貢獻了 20 余年,不僅開發(fā)了開創(chuàng)性技術,還積極倡導其在倫理方面的應用。
目前,李飛飛領導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,帶領研究生團隊教導機器人模仿人類行為。她還發(fā)起了一項倡議,主張所有人工智能都應由人推動,并將這一信息帶到了國會。
47 歲的李飛飛推動人工智能在醫(yī)療保健領域的應用,并向總統(tǒng)提出了公共部門資金需求緊迫的建議,以使美國成為該技術的全球領導者。
盡管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她對自己的昵稱感到不適。
她曾在多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,構建了一個系統(tǒng),教會計算機識別或「看到」數(shù)百萬圖像,并描述我們周圍的世界。她將其命名為「ImageNet」,當時許多人對此表示懷疑,甚至有同事告訴她,這是一個超前于時代的大躍進。
2012 年,ImageNet 被用來支持一個名為 AlexNet 的深度學習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算法,由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(fā)。它成為了當今流行的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模型的模板。
當她不忙于 AI 工作時,李飛飛試圖將更多人帶入人工智能和技術世界。她是 AI4ALL 的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,該組織致力于推動領域內(nèi)的多樣性。
李飛飛也是回憶錄《The Worlds I See(我所看到的世界)》的作者。在書中,她記錄了自己艱難的起始、作為兒童到美國發(fā)展的經(jīng)歷,以及她在所在領域的崛起。這并非一條直線路徑:她的家庭移民到新澤西,她說這顛覆了她的世界,在生活的不同階段,她做過奇怪的工作,比如在大學時幫忙父母的干洗店,以及在一家中餐館以每小時 2 美元的工資坐班。
這些經(jīng)歷塑造了李飛飛作為當今突破性技術領導者的身份,她的努力工作為她贏得了幾乎全額獎學金進入普林斯頓大學,她在那里學習物理,然后從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。
在這本回憶錄中,李飛飛還提到了她對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一直存在的疑慮,她在其中一段話中說,她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(fā)展感到一絲「責任感」,她將其描述為一種既能帶來毀滅又能帶來啟發(fā)的現(xiàn)象和責任。
她說:「因為我們看到了這項技術帶來的后果,其中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,所以我覺得作為科學家、技術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,我們有更多的責任,而不僅僅是創(chuàng)造這項技術。我不想把代理權交給人工智能本身。它將被人們使用,而力量在于人?!?/p>
(舉報)